“万星计划”加速布局!将带来什么万亿市场?
除了人工智能,还有什么未来产业正在加速狂飙?我的答案是——低轨卫星通信。
大家好,我是你们的发财哥。不知不觉,国产“星链”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推进。近日,工信部印发《关于优化业务准入促进卫星通信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》,提出针对低轨卫星通信应用适时开展商用试验;鼓励电信运营商依托低轨卫星互联网拓展相关服务,为低轨卫星产业再添一把火。
今天咱们就聊聊,为什么国产“星链”要加速跑?这个万亿级赛道还有哪些坎要迈?广东又在这场太空竞赛中布了什么局?
首先,轨道高度在200至2000公里范围内的低轨卫星,相比传统高轨卫星,具有更低的通信时延,可满足实时交互需求,在很多没有信号的地方,低轨卫星可以实现无死角信号覆盖,是6G通信的关键。
2015年,马斯克首次提出用低轨道卫星群提供全球宽带服务的设想,到今天已有10年时间,“星链”累计发射卫星超9000颗,在轨卫星超7000颗,全球用户突破600万,可以说是一骑绝尘。
即便如此,马斯克依旧像送加急快递一样,火箭越造越大,卫星越发越多,为什么?
这就不得不提到全球太空竞赛的潜规则——轨道资源“先到先得”。
当前,我国正在同步推进“万星计划”——打造三个“万星”级别的互联网卫星星座,包括中国星网主导、远景规划达1.3万颗的“GW星座”,上海垣信主导、规划达1.5万颗的“千帆星座”,以及首个民营商业航天企业主导的、规划1万颗的“鸿鹄-3号星座”,以上低轨卫星规划总数超过4万颗,直接与规划4.2万颗(2030年)的“星链”展开竞争。
为什么说国产“星链”要加速跑?
因为时间不等人。根据国际电信联盟的要求,申请到卫星频轨资源的公司,需要在获得许可后2年内完成10%的卫星部署,5年内完成50%,7年内完成全部部署,不然名额就会作废。
拿中国星网的“GW星座”举例,7月27日到8月17日的22天内,中国星网连续完成5次低轨卫星发射任务,平均间隔仅4.4天,发射频率之高史无前例。历经8月密集发射组网,GW星座在轨卫星才刚刚突破90颗,预计年底突破100颗。
根据目标规划,到2030年前,“GW星座”总共要完成1300颗(10%)卫星组网。这意味着,8月的密集发射仅仅是个开始,我们接下来,将进入一个低轨卫星产业的加速爆发期。
当然,在强大的产业趋势背后,我们也不得不面对至少三道坎:一是发射资源变得异常紧张,二是火箭运力和成本面临巨大挑战,三是民营航天企业有待崛起。
对此,广东早早就嗅到了产业先机,已经在阳江布局建设全新的海上发射母港,在广州布局中科宇航产业化基地,从发射到制造全产业链加速布局。上个月,广东还最新出台了21条举措,支持商业航天发展,单个企业年度补助最高达1000万元。
当然,最让发财哥印象深刻的,是去年广东提出的一个相当硬核的目标——
“到2028年,力争形成可重复使用火箭航班化发射能力” 。
可以说,摆在国产“星链”面前最大的难题,就是从卫星火箭制造到发射的产能问题。以“制造业当家”的广东,完全有机会、有能力,成为商业航天的领头羊。
有同样看好这个赛道的各位人才、各位大佬,不如来广东看看~
出镜/脚本/剪辑/设计:南方+记者 李赫
统筹:袁佩如 张西陆 李细华 麦小华
策划:陈枫 王海军申请股票配资
涨配资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